白玉橋
文/圖 本報記者 呂曉磊
如果說水是一座城市的血脈,那么橋就像是關節,跨過一灣灣碧水,連接起交通斷點。聊城水系豐富,水上的一座座橋,姿態各異,連接著水城人的生活,也連接著聊城的過去與未來。
白玉橋位于聊城老城區護國隆興寺前的鈴鐺湖上,純白如玉帶,橋的一端連著宋代鐵塔和護國隆興寺,一端通過小禮拜寺街與東關大街相連。一念一菩提,亦一步一煙火。
亂世中庇護逃難君王
隨著春節的臨近,鐵塔商圈附近不少商販在門口擺起了大紅色的春聯,將整個街區裝飾得喜氣洋洋。1月4日下午,89歲的竇立志坐在護國隆興寺門口瞇著眼睛曬太陽,聽到記者問起不遠處的白玉橋,他立即睜開眼,說:“我在這附近住了一輩子,聽人說起過這座橋的傳說,說是朱棣曾在橋下躲過一劫呢。”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駕崩。因其長子早逝,年幼的孫子朱允炆成了皇位的繼承人。朱允炆登基后,諸王爭權的斗爭隨即展開,當時勢力最強、呼聲最高的是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發起靖難之役。自從起兵,朱棣就一路勢如破竹,直至攻至山東境內,卻連吃敗仗。圍攻濟南三個月連敗,轉攻東昌,雙方在東昌東門外展開決戰。
燕王朱棣的軍隊連連取勝,輕敵冒進,他剛剛攻入陣中,對方即下令軍隊合隴陣門,將朱棣團團圍住。眼看朱棣就要全軍覆沒,并有兵敗被俘的危險。在這緊急關頭,手下將領朱能率領騎兵殺入重圍,將朱棣救出并乘夜色掩護其撤退。朱棣無心戀戰,打馬再逃。哪知前面是一座拱橋,困乏的戰馬下橋時不慎失了前蹄,將朱棣甩下橋去,朱棣藏在橋下,躲過了一劫。
對此,《東昌府志》亦有記載:明建文二年南北戰爭時期,燕王朱棣兵敗東昌,藏身于隆興寺南白玉橋下,才得以脫險。
朱棣當上皇帝后,將聊城的隆興寺命名為護國隆興寺,將位于隆興寺南側幫他逃過一劫的橋命名為白玉橋。從此,“白玉橋”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白玉橋上刻著的“喜鵲登梅”的圖案
禪音里守望一方煙火
鐵塔附近大槐樹旁的平房早已變成了高樓,但65歲的吳忠林依然習慣說自己“住在大槐樹下”。退休后,吳忠林到社區做志愿者,在鐵塔、隆興寺附近義務打掃衛生,也看著白玉橋上的人們在一個個平淡的日子里步履匆匆。
“原來,東邊這片水域叫葫蘆島,西邊叫和尚墳,中間是一條不足3米的很窄的土路,趕牲口的、推獨輪車的,都從這條小路上過,路的南端只有零星幾戶人家,不像現在這么多人。”吳忠林說。歲月變遷中,窄路變成了石橋,鐵塔和護國隆興寺也修復重建,白玉橋的南端建起了居民區,通過小禮拜寺街與東關大街相連。
東關作為運河上的重要商埠,既是商業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曾經寺院、廟宇林立,古跡、景觀分布廣泛。吳忠林介紹:“東關一帶許多建筑構造巧妙,而且都有來歷。比如督土地祠原有土地像,頭戴沖天冠,身穿袞龍袍,磚石建筑的牌樓‘博聊關’上鐫刻長聯‘南國除兇千載功勛昭日月;東野救主一時名譽滿乾坤’。上聯用典是唐代韓文公曾在潮州驅殺鱷魚,為民除害;下聯用典是燕王朱棣發動靖難戰爭,在東昌戰役中被打落馬下,土地爺在橋邊救駕,燕王才得以逃身,也就是白玉橋的傳說。”
冬日的傍晚,夕陽西下,為白玉橋下的蘆葦、荷塘涂上了一層淡淡的光暈,橋上車水馬龍,有汽笛聲,也有孩子的歡笑聲。年味漸濃,不時有商販手持五顏六色的氣球從橋邊經過,瞬間為水墨畫一樣的白玉橋涂上了一抹亮色,白玉橋的兩側刻著造型各異的喜鵲登梅圖案,更增添了美好的寓意。
白玉橋、護國隆興寺、鐵塔,遙遙相望,晨鐘暮鼓里,見證了古城的興衰和這座城市的巨變,也在禪音裊裊中守望著一方煙火。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