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橋”見聊城丨崇賢橋:風雨變幻七十余載

              來源:聊城晚報  2023-02-02 15:36:53
              A+A-
              分享

                本報記者 陳金路

                九曲十八彎,運河城區穿。

                京杭大運河,每一個彎都有一段歷史,每一段都有一座風雨橋,每座橋上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聊城一中老校區門前的崇賢橋,橫跨古運河七十余載,莘莘學子每天在這里匆匆而過,經過三年苦讀,走向天南地北,母校門口的這座橋也永遠留在了他們記憶深處。

              04.jpg

              第三次修建后的崇賢橋。陳金路 攝

                歷經三次修建

                近日,盡管天氣寒冷,但聊城民間文史學者劉洪山總要到聊城古運河一中段走走,每每路過崇賢橋時,總是感慨萬分,因為他對這座橋七十余年的變遷了如指掌。“這座橋先后修建了三次,現在的崇賢橋是1999年修建而成的。”2月1日,劉洪山告訴記者。

                曾于1951年9月至1954年7月期間在聊城一中的前身平原省立聊城中學上學的劉洪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崇賢橋這個位置沒有橋,到1952年下半年才修建了第一座橋。這座橋的修建與聊城一中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劉洪山的記憶里,他就讀時,平原省立聊城中學占據了山陜會館和基督教堂兩個大院。當時在山陜會館北部(現在的停車場位置)先后建了三排教室,初中在中、南排,高中在北排。學生宿舍設在山陜會館內,會館前后門都鎖著,大殿前和春秋閣前的夾道通往教室。校部設在北面的基督教堂內,基督教堂大門上掛有“平原省立聊城中學”牌子。1951年,平原省立聊城中學在運河東岸征地92畝(1畝約合666.7平方米),新建了6座教室和一些學生宿舍。當時河東與河西校區之間沒有橋,學校就購買了一條船,用來運送物資和師生。1952年,學校又在河東校區新建了16座教室和一些宿舍,同時,在兩校區之間修建了第一座橋——磚石橋墩木板橋。

              02.jpg

              上世紀50年代的崇賢橋。資料圖

                從老照片上可以看出,這座橋的橋面是用木板搭建的,護欄也是木頭的。橋下是磚基,橋洞呈方形。“當時橋南面已經不通船了,只有橋北面通船。學校師生用的煤、面、蔬菜大多從北面用船運來。”劉洪山說。

                “文革”前,這座磚石橋墩木板橋因難以滿足通行需要,被改造成可以通行車輛的磚橋,中間是一個主拱,兩側各3個輔拱,橋面平直,兩側是水泥護欄。1999年8月,南起龍灣、北至閘口、全長1465米的運河一期工程改造完成,工程改造期間這座橋被第三次修建,修建后的石拱橋兩側是漢白玉護欄,上雕龍鳳圖案,寓意聊城一中的學子將來成龍成鳳。

              01.jpg

              上世紀80年代的崇賢橋。資料圖

                橋的名字背后有一段美麗傳說

                劉洪山說,盡管崇賢橋只有七十余年的歷史,但人們賦予它的意義非同一般。其實,這座橋以前叫別的名字,后來才被命名為“崇賢橋”,寓意從聊城一中走出去的學子個個是賢士。這個名字背后還有一個和才子羅士廉有關的美麗傳說。

                傳說清乾隆年間,東昌府有個叫羅士廉的讀書人,滿腹經綸,但參加科舉考試卻屢試不中,依靠在啟蒙館教一些富人家的孩子讀書來維持生計。羅士廉不注重儀表,生性放蕩不羈,當官的他看不慣,種田的他又瞧不起。很多人也瞧不起他,送他外號“羅四皮臉”。乾隆九年(1744年),山陜會館的建設初具規模。8月28日這天,山陜會館準備在擴建的戲樓內搭臺請戲班子唱戲,主事人請羅士廉來寫對聯,當時正趕上壽張王倫起義軍攻打到東昌府。為救來東昌府經商的商人以及他們辛苦建造的山陜會館,羅士廉靈機一動,計上心頭。他心想,這些起義軍打著“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的旗號,肯定信奉義薄云天的關帝爺,何不把“會館”改為“關帝廟”呢?于是,羅士廉揮筆寫下了一副對聯,懸掛于山陜會館大門兩側。上聯為“本是豪杰作為,只此心無愧圣賢,洵足配東國夫子”,下聯為“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氣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這副對聯將關帝爺與孔夫子、佛祖相提并論,對關帝爺的品德、功績進行了由衷贊美。羅士廉又讓戲班人員打扮成關羽、關平、周倉的模樣,站在戲樓上冒充塑像。此計果然奏效,起義軍殺到山陜會館時,見是關帝廟,立馬上前跪拜了一番,然后就繞道北上了,山陜會館遂躲過一劫。會館主事人及客商自此對羅士廉刮目相看,尊其為上賓,以重金相送。羅士廉卻堅決不要,專心在學堂執教,也很少到山陜會館走動。羅士廉家住運河東岸,會館主事人出巨資修建了一座橫跨運河的石橋。后人為了紀念羅士廉的賢義之舉,將此橋命名為“崇賢橋”,寓意是要尊重像羅士廉那樣有才能的人。

                “傳說只是傳說,實際上這座橋距今只有七十余年的歷史,它承載著人們對聊城一中莘莘學子的期望。曾在這座橋上行走的學子,很多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崇賢橋‘實至名歸’。”劉洪山說。

              【編輯:任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