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聊風俗丨嗜酒:魯西北地區難以回避的習俗

              來源:聊城晚報  2023-02-13 11:11:21
              A+A-
              分享

              liaofengsu-1.jpg

                本報記者 陳金路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飯桌上少不了酒。“飲酒是魯西北一帶人難以回避的習俗,尤其是過年時聚會,不喝酒說不過去。”1月31日,陽谷縣定水鎮五楊村村民申保堂說。

                酒的來歷有傳說 魯西北一帶人善飲酒

                很多人喜歡喝酒,但也許不知道酒的來歷?!妒辣尽氛f:“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早在公元前22世紀前,我國歷史傳說中的造酒鼻祖之一儀狄就在陽谷景陽岡一帶釀酒,因此,陽谷是中國釀酒的發源地。

                傳說,古代有一位農夫,在秋收時,不慎將一袋子高粱倒進了水缸中。過了幾個月,水缸內飄出一股香味,農夫感到非常詫異。一位仙風道骨的長者告訴農夫,你缸里要出瓊漿玉液了,但是,你得按照我的吩咐去做。農夫忙問,應該如何去做呢?長者說,明天你要找3個人,想辦法讓他們每人在缸中滴一滴血就可以了。

                第二天一大早,農夫就到大街上找人,一會兒就看到一位風度翩翩的文人。農夫說明所求之事,文人慨然應允,向缸內滴了一滴血。到了中午,農夫又看到一位武將。武將也答應幫忙,向缸內滴了一滴血。下午,農夫一直等到5點多,才看到一個瘋瘋癲癲的人蹣跚而來。眼見天快黑了,農夫只好讓這個瘋子滴了一滴血。此時,缸內飄出了更濃郁的香味,一嘗甘冽醇香,水變成了瓊漿玉液。農夫在缸外做了一個記號,寫了一個“酉”字,表示做出瓊漿玉液的時間,又在“酉”字前點了3個點,表示3個人的三滴血,這就形成了一個“酒”字。

              嗜酒善飲.jpg

              20世紀后半葉聊城人飲酒的場景。 王發社 作

                傳說中的這位農夫,就是被尊為“釀酒始祖”的杜康。喝酒之人,開始喝時文質彬彬,就像農夫遇到的文人;酒過三巡,變得意氣風發,敢說敢做,彰顯了武將風范,就像農夫遇到的第二個人;喝到最后,變得語無倫次,就像農夫遇到的那個瘋瘋癲癲的人。

                申保堂說,春節期間在農村偶爾還能聽到喝酒劃拳的聲音:“五魁首啊,六六六……”。聊城人自古就嗜酒善飲。“武松醉酒后,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千古流傳?!督鹌棵贰分?,西門慶從登場到死亡,幾乎天天飲酒。就連西門慶的妻妾們也經常飲酒消遣?!杜R清州志》中,描寫了臨清人對酒的迷戀。明清時期的一些史料中,也記錄了很多魯西人嗜酒的趣事,如著名理學家穆孔暉曾一邊讀書一邊飲酒;明代東昌府人粟祁豪飲白酒,面不改色。”研究聊城飲食風俗多年的聊城大學講師辛靈美說。

                魯西北釀酒業發達 有些名酒古已有

                魯西北盛產高粱、小麥、大豆等農作物,這些農作物是釀酒的主要原料,因此,魯西北一帶成為白酒和酒曲的主產區。唐代和宋元時期,官府禁止民間私釀酒水,即便如此,魯西北一帶的酒曲行業仍在民間悄悄發展。從明代開始,官府開放酒禁。魯西運河區域的制酒業迅速發展,到明代后期,民間釀酒、售酒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茌平縣(現為茌平區)丁家缸釀造的“丁塊酒”曾天下聞名。1748年,乾隆皇帝途經茌平,喝罷茌平“丁塊酒”后欣然提筆賦詩:“杏花村外青簾有,賣得茌山丁塊酒。李白狂歌樓上眠,想復此間醉一斗。”據《陽谷縣志》記載,北宋時,陽谷縣張秋鎮的小酒坊一度多達77家,各釀酒名師爭獻技藝,競釀好酒,酒多佳品,香味滿鎮。

                明代,臨清是著名的糧食轉運中心和加工地,每到麥收之際,富商大賈往往“挾持巨貲”前來,“廣收新麥”“安箱踏曲”,制酒售曲蔚然成風。到了清代,魯西運河區域釀酒更為普遍??滴跄觊g,每年麥收之后,“富戶客商在水陸城鎮地方開店收麥,立春踏曲。每年收麥多可數千石,少亦不下幾百石”。由于釀酒消耗糧食甚多,清政府擔心北方民食不足,曾多次下達禁酒令,但魯西運河區域的釀酒之風仍有增無減。

                沿運河有嗜酒習俗 大碗喝酒成文化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在魯西北一帶,“一心一意”“好事成雙”“三陽開泰”“四季發財”“五福臨門”“六六大順”“要講好,先敬老”等成了酒桌上的敬酒語,這些敬酒語背后有著耐人尋味的酒文化。

                “嗜酒習俗的形成,既與歷史傳統有關,也與這一帶特殊的自然環境有關,同時也與大運河的興衰有關。”辛靈美說,清朝中后期,北方頻繁戰亂,人們的生活秩序被破壞,魯西北的生存環境大為惡化,民風也由舒緩知禮變得勁悍剛武,喜歡喝酒的人越來越多——富商官宦喝酒享樂,俠義好漢喝酒添豪氣,走卒販夫喝酒解憂。清代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就稱山東人不好茶而好酒,“朋輩征遂,惟飲酒,酒多高粱”。

                中國人吃飯講究有酒有肉?!端疂G傳》中梁山英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以酒宴示敬、志賀,以酒宴顯英雄膽量,以酒宴展英雄抱負,體現出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風尚。景陽岡酒傳承上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它在唐朝以前名叫“開壇香”,宋代以后名曰“透瓶香”。宋代,“透瓶香”被作為貢酒,宋神宗曾御賜該酒“貴人佳酒”金匾。有人曾作詞《西江月》贊美景陽岡酒:“造成玉液流霞,香甜津潤堪夸。開壇隔壁醉三家,過客停車駐馬。洞賓曾留寶劍,太白當過烏紗。神仙愛酒不歸家,醉倒景陽岡下。”此外,茌平的孟嘗君酒、東阿的東阿王酒、臨清的衛河王酒、冠縣的冠宜春酒、東昌府區的魯酒等都是魯西一帶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名酒。

              【編輯:任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