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跟著節氣去打卡”大型融媒采訪活動走進莘縣

              來源:聊城日報  2023-02-21 14:09:21
              A+A-
              分享

              201636160107.jpg

              ■ 賈新偉

              乍暖還寒,春風暖;滋養萬物,從雨來。

              2月19日,恰逢周末,6點34分,今年的第2個節氣——雨水,與美麗的江北水城再度相逢。

              雨水節氣的來臨,標志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田地里的農作物也在等著這“貴如油”的春雨……

              春風至,微雨起,載希望,潤眾生。年輪斑駁,暗香浮動,二十四節氣,在起承轉合中,滋潤著萬物大眾,也見證著人世間的滄桑與進步……

              201636280440.jpg

              2月19日,聊城日報社“跟著節氣去打卡”大型融媒采訪活動走進莘縣?!?劉楠

              起——

              東風徐徐,蕩漾民族自信

              “今年閏二月,但不管閏不閏月,我們育苗,就是盯著節氣來……”在莘縣燕店鎮禾佳種苗基地,總經理竇占斌的一番話,是他多年來從事種苗事業的心得,也引起筆者對二十四節氣的興趣,不由得查閱起書籍來。

              兩河明珠,大美聊城,黃河河畔,農耕生活代代傳?!断男≌?,相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記錄農事的歷書,通過此書,可領略一番先秦時黃河流域農業的發展水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雨水和谷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應。

              循著古籍,視野逐漸開闊起來。綿延千載的光陰故事,仍未了,今人續。2016年11月30日,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成為世界級“非遺”。

              猶記得,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首次變身為倒計時器,從“雨水”開始,到“立春”結束,與古詩詞、古諺語以及充滿生機的當代中國影像,融為一體,以全新的表達方式,驚艷全球。

              沿用數千年的二十四節氣,帶著滿滿的生活氣息,早已與我們融為一體……

              201637160333.jpg

              莘縣試驗田內安裝了噴灌設施,確保小麥健康生長?!?王魯斌

              承——

              傳統文化,溫潤現代生活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早春的莘縣實驗小學里,書聲瑯瑯,翰墨飄香。迎春的氣息,在孩子們的剪紙作品、手工畫、手抄報里散發開來。“在這些詩詞里,我聽到了春天的腳步。”學生李沐霏說。

              微風輕拂面,細雨如絹絲。二十四節氣,正慢慢打開孩子們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門窗。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

              莘縣城西,西環路北首,百利種苗有限公司的辦公樓內的這句標語,一直默默影響著80后青年李健、張成兵。

              二人是大學同學,學的都是農業類專業,于2019年共同創業,接管了該公司。他們帶來的,不僅是青春與激情,還有科學的種植與管理技術。

              在該公司一座種植大棚內,溫暖如春。西紅柿、辣椒、茄子的種苗郁郁蔥蔥。“我們這兒共有46個拱棚,其中2個是暖棚,在冬季使用。”公司工作人員田章強邊托起一個裝有72株種苗的穴盤,邊介紹,這樣一個大棚,有1000來平方米,能培育10萬株種苗,純利潤在10%左右。冬季育苗,也離不開傳統節氣和科學管理。

              “二十四節氣準確反映了自然節律的變化,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很大程度上幫助我指導農事活動。”該公司總經理李健感慨道。

              201638070884.jpg

              鄰村婦女們在莘縣禾佳種苗基地工作,實現了家門口就能掙錢,家庭工作兩不誤。 ■ 賈新偉

              轉——

              古老智慧,不負現代農業

              “立春到雨水這段時間,是甜瓜苗生長的最佳時間,有一個好的生長環境,苗全、苗壯、抗病能力強,才能賣個好價錢。”竇占斌說,現代農業與二十四節氣也息息相關。

              據莘縣農業農村局種業發展科工作人員王斌介紹,如今,該縣有100來家規模較大的種苗公司,年產20億株種苗,除了能夠滿足本地需求外,還銷往濟寧、德州、安陽、濮陽等周邊地市。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節氣中蘊含的智慧,不斷以新的形式與面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與勞作。

              2月19日上午10時,百利種苗公司的暖棚內,幾位五六十歲的大媽正在仔細“收拾”著菜苗。她們是附近村子的村民,經常在大棚里忙活,“我們按小時計工資,一小時12塊錢,一天能掙個百十來塊錢,也不耽誤接送孩子上學放學。以前一到冬天,也沒啥事干,現在還挺忙乎的……”

              大棚內,閥門一開,定時定量澆灌,根據需要隨時調節棚溫。如今,育苗的澆灌、施肥、溫度等,在遵循二十四節氣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已逐漸突破自然資源環境的束縛。

              201638380507.jpg

              莘縣禾佳種苗基地的工作人員正在對種苗進行噴灌?!?王魯斌

              合——

              對話時代,搖曳科技之花

              春天,離不開水的滋潤,農田里經歷過漫長冬天的麥苗,也是如此。

              “雨水節氣過后,天氣逐漸回暖,像咱們這里,氣溫穩定在3℃的時候,就可以澆返青水了。”莘縣農業農村局種業服務中心主任郝寬亮說。

              初春時節,雨水是生命萌發的關鍵,一場來得恰如其時的雨,顯得尤為珍貴。在原來“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時期,更是如此。

              位于朝城鎮程路口村的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內,一排一排的噴灌設施,“守護”著周圍的麥苗。

              “莘縣是農業大縣,是‘中國蔬菜第一縣’,蔬菜常年種植面積達100萬畝,玉米小麥種植面積170多萬畝。”郝寬亮介紹,“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小麥逐漸返青。為了更好地保產保收,響應國家節肥節水號召,我們在試驗田里安裝了噴灌設施,既保證了小麥的健康生長,也擺脫了單靠老天爺喜好賞飯吃的被動狀態……”

              雨水澆灌莊稼,汗水澆灌幸福。二十四節氣里蘊含的先人智慧,在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中,得以延伸升華,并開出了一朵朵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智慧之花”。

              【編輯:任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