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聊聊文物丨彩繪紅陶壺中的原始美學

              來源:聊城晚報  2023-03-13 17:51:37
              A+A-
              分享

                開欄語

                文物是中華文明的見證者,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珍貴歷史遺存物。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多年歷史,擁有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文物等寶貴的資源。

                一座城市,一段歷史,一件文物,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滄桑和厚重。即日起,《聊城晚報》開設“聊聊文物”欄目,記者將帶著您的關注走近聊城文物珍品,探尋文物背后的文化印記和動人故事。

              4963d46c-92c7-48e8-861f-168401eb1499.jpg

              彩繪紅陶壺

                文/圖 本報記者 呂曉磊 馬永偉

                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的展廳,陳列著一件線條流暢、圖案規整的彩繪紅陶壺,它每天都吸引著許多游客駐足觀看,讓人流連忘返。鮮為人知的是,這件實用和美觀相結合的紅陶壺,體現著幾千年前人們對生活與美的不懈追求。

                彩繪紅陶壺口沿處和肩部繪有一周弦紋,最有特色的是,壺的腹部繪有一圈彩色紋飾,圖案外圓內方,頗似后來的圓形方孔錢。這種圖案由赭、白雙色繪制,共有八個,圍成一周,上方有一條炫紋將其連在一起,線條流暢,十分精美。由于圖案與后來的銅錢頗為相似,因此有人將其稱為“錢形紋”。

                “這只是個巧合,因為從貨幣發展的歷史來看,這個外圓內方的紋飾顯然不是圓形方孔錢。”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藏品保管部主任張秀民說,古人很早就有“天圓地方”的宇宙概念,他們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于日月等天體都在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而大地卻靜悄悄地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于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先民們把這種概念繪制在這件紅陶壺上,而這種類似銅錢的紋飾在史前陶器上極為罕見,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既注重實用,又講究美觀的思想。

              5dced5af-ebe0-4ad2-8a73-c1aa5ea619d.jpg

              張秀民介紹彩繪紅陶壺的基本情況

                這件彩繪陶紋壺,高17.5cm、重0.28kg、口徑9cm,口部略殘,器物的腹徑為15cm,底徑為6.5cm,出土于聊城市茌平尚莊遺址,為大汶口文化時期陶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因最早發現于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歷史。該文化時期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大致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兩個時期。陽谷王莊遺址和茌平尚莊遺址是聊城境內最具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中國古代把中原以東的部族統稱為東夷,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文化習慣上也被看作是東夷文化的產物。從大汶口文化開始,地域文化迅速崛起,發展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這一時期的先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就居住的房屋而言,已由早期的地穴式、半地穴式,發展為晚期的地面式建筑,也說明火種廣泛應用。在遠古時代,火的使用使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境況,在人類發展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人類的進化、文明的進步、火種的廣泛使用,使得原有的生活工具已不能再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先民就有意識地用泥土燒制他們所需要的器物,陶器便應運而生。

                這件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繪陶紋壺,外形十分規整,造型非常勻稱。其陶色又與仰韶文化的陶器很接近,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陶色以紅色居多,并有一些灰陶、黑陶和白陶。彩繪紅陶壺的出土也說明了這一時期陶器的制作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也是以紅色陶器居多,彩陶用色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見,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這件彩繪紅陶壺已然成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間相互交融的例證。”張秀民說。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這是前人面對殘垣斷壁、破磚碎瓦的歷史陳跡無奈的感喟。如今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遠古先民的生活已不再是謎一般的濃霧,它復活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重現了人類發展的風雨歷程。

                這件彩繪紅陶壺不僅是大汶口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承載著古人對于美的追求和對世界的思考,而這些,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摸索而來的。

              【編輯:任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