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營村村民正在扎掃帚
■文/圖 本報記者 李政哲
一捆捆雜亂的竹枝毛料,經過破捆、挑揀、鋪面、捆扎等工序,短短十幾分鐘,就變成了一把把整齊、漂亮的掃帚,這是2021年12月29日,記者在度假區朱老莊鎮魏營村看到的一幕。
魏營村毗鄰徒駭河,有400多口人,是濱河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有著60多年的扎掃帚傳統。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工藝的改進,加工掃帚逐漸成了村民的致富產業。
在村民馮偉廣家里,院子里和房間內擺滿了掃帚的成品和原材料,一家人正在趕制掃帚。馮偉廣的妻子和母親先進行壓苗、蓋苗、稱重等,完成這些后,由馮偉廣負責扎掃帚。
今年40歲的馮偉廣,扎掃帚已有24年的時間?,F在,一家人一年光靠扎掃帚就有10多萬元的純收入。目前正是旺季,馮偉廣一天能扎30把掃帚,一般從早上7時干到上午12時,再從下午3時干到晚上6時。
“年前是旺季,這個時候買掃帚的人多。今天一早,就有人拉走了400多把掃帚。”馮偉廣說,他只管專心在家扎掃帚,客戶會上門來收。魏營村的掃帚主要銷往陽谷縣、冠縣、莘縣以及菏澤市單縣等地。
和不少傳統手藝一樣,扎掃帚這門老手藝也面臨著傳承難的困境。雖然現在已經形成了產業,掃帚不愁賣,而且經常供不應求,但村里扎掃帚的多是40歲以上的人,年輕人寥寥無幾。
今年70歲的馮懷真是村里扎掃帚的老人,因為年齡大了,扎掃帚的營生也被迫停了下來。“扎掃帚是個細致活,不僅累,手被竹枝戳傷也是家常便飯。很多年輕人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家扎掃帚。”馮懷真說。
多年來,馮懷真對扎掃帚已經有了感情,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一項生計,而且是一門應該世代相傳的傳統手藝。同馮懷真一樣,村里還有很多老人在扎掃帚,雖然已經十分吃力,但他們仍會幫襯著家人,做一些耗力少的活兒。
“目前,村里有20多戶村民從事這項工作,每年每戶人均收入2萬元以上。村里基本上都是家庭式作坊,大多是單打獨斗,技術參差不齊,收入也有多有少。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老手藝后繼無人,這是我們面臨的困境。”魏營村黨支部委員王忠臣表示。
為此,濱河村計劃由黨總支領辦合作社,以魏營村為龍頭,將5個自然村的閑散勞動力集中起來,發展掃帚加工產業。濱河村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整合全村資源,實現統一采購、接單、銷售,在實現抱團發展的同時,把老手藝傳承下去。
“村民在家中扎掃帚,都將原材料和成品堆放在家中,存在火災隱患。這也是我們想要成立合作社的原因之一。”濱河村黨總支書記王清河說,因為場地問題制約生產加工,產業無法擴大,村民對于提升產能、擴大規模的愿望十分強烈。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新的一年,魏營村村民希望通過成立合作社,建立起村集體與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踏上增收致富“快車道”。
2023-04-06 09:24:33
2023-04-03 16:30:09
2023-04-03 15:57:0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