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希 楊宏媛
2022年剛剛開場,東昌府區韓集鎮濟州新村村委委員、張慶雨村黨支部委員張觀望卻有些忙,“前腳剛把3噸玉米面拉走,后腳就得培育、加工小麥,這些工作一環接一環,馬虎不得!”
玉米和小麥,是張慶雨村種植的主要作物。依托村里的京合合作社,該村將收獲的作物統一加工成玉米面、玉米糝、石磨面粉等成品,發往同一個目的地——北京。
“看著我們村土地平整,作物打藥少,北京天通苑社區負責人便跟我們達成了合作協議,村里的糧食加工后直發北京,送到社區居民的餐桌上。”說到這,張觀望喜上眉梢。不過,能把農產品賣到近500公里外的北京,是幾年前張慶雨村人想都不敢想的。
張慶雨村曾是省定貧困村。在當地人看來,這頂“窮帽子”一直摘不掉,原因就在這養一方人的水土上。
“以前,村里的地都是鹽堿地,別說種的莊稼發不出苗,就連雜草也沒有多少。”說起這土地的故事,張觀望感觸頗深。
不過,情況在近些年發生了改變。隨著我市水利工程排灌網絡的進一步完善,東昌府區、東阿、高唐、茌平、冠縣、臨清等多個縣市區實現了引黃供水,以前飽受咸水之苦的周邊居民,用上了甘甜的黃河水,幸福感油然而生。
黃河水也流淌進了張慶雨村的農田里。在優質水資源的滋潤下,該村土地堿化情況得到極大改善,玉米、小麥等作物也順利長了起來。不過,糧倉滿了,錢袋子怎么鼓起來的問題又擺在了張慶雨村人的面前。
幾年間,張觀望帶領村民種過大蒜和白菜。不過,這些農產品的產銷量依舊沒有原有的玉米、小麥效果好??辞辶吮敬宓膶嶋H,張觀望又研究起了作物的品種:“傳統作物扎得下根,但種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有銷路。”
就這樣,他們又在村里種起“試驗田”,在試種中比對不同品種的種植效果。功夫不負有心人,該村種植的糯玉米顆粒飽滿,蒸熟后軟糯香嫩,所種的小麥雖然畝產不高,但加工后制成的面粉色澤亮白,適宜制作面包,還可制作成面條粉和餃子粉。糧食質量的提升,帶動張慶雨村摘下了省定貧困村的“帽子”。后來,他們又借勢發力,申請商標,打造了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致富路。
如今,張慶雨村人又迎來了全新一年,張觀望也早早做好了新年打算:“流轉更多土地,擴大耕種面積,把更多農產品運往北京,帶村民一起奔向新目標!”
2023-04-06 09:24:33
2023-04-03 16:30:09
2023-04-03 15:57:0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