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希
3月14日,走進度假區于集鎮東靖村,“冰火兩重天”般的別樣情景呈現于記者眼前:村內,道路空曠,不見一人,更無村民扎堆閑聊;村邊連片的大棚中,人潮涌動,村民正忙得熱火朝天。
“我們村沒一個‘閑人’。”看著眼前火熱的生產場景,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桂蓮打開了話匣子,“不管男女老少,大家個個都有活干,都想干活,都會干活。”
該村村民的精氣神,在三個“都”字里盡顯。不過,幾年前,他們村還是另一番景象:村民以種小麥、玉米為主,有空鋤鋤地、閑時嘮嘮嗑是常態。隨著大棚種植技術的引進,以及廣場舞隊、秧歌隊等一系列組織的建起,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實現了“大變樣”。
1畝蔬菜瓜果大棚收入近2萬元,看著錢包越來越鼓,大伙干活的勁頭越來越足,種瓜苗時“巴不得自己多長幾只手”;村里的婦女在李桂蓮的組織下建起自己的微信群,白天互相幫忙干活,晚上結隊鍛煉娛樂;此外,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帶動“棚二代”隊伍越發壯大……
“物質上有大棚產業作支撐,精神上有各類文化活動給支持,哪還愁‘閑人’多!”李桂蓮由衷地說。
在距離東靖村40余公里外的東昌府區梁水鎮鎮邢屯村,同樣也呈現出了“鄉村‘三月’閑人少”的景象。走進該村菌菇果蔬加工基地,這一邊,工人們冒著熱浪一把把鏟著剛炸好的薯條;那一頭,工人仔細檢查果蔬的速凍情況。該村黨支部書記邢濤介紹,基地共有七八個粗加工點,每個加工點近30名工人,“工人多為村里的‘閑人’、老人”。
邢屯村曾是省定貧困村。這里的村民過了幾輩子“苦咸水、路不通、地不豐”的窮苦日子,農忙時,大伙只顧低頭種地,農閑時,村民們又無事可做。轉機,源自兩大致富產業的“扎根”。
2018年,邢濤當選為邢屯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建起雙孢菇種植基地,年經濟效益可達300萬元。此外,他還依托東昌府區吉豐農業合作社建設菌菇果蔬加工基地,現有冷庫、保鮮庫庫容量達3500噸。
產業的“落戶”,給當地村民帶來了“看得見”的福利。“兩個基地可為周邊村民提供數百個就業崗位,來這干活的老年人,有的單日收入能達到110元。”邢濤說,“如今,村里‘閑人’越來越少,因為大家都知道努把力就能過上好日子”。
2023-04-06 09:24:33
2023-04-03 16:30:09
2023-04-03 15:57:0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