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趙永斌 王保文
傳統的木刻版畫、栩栩如生的麥稈畫、鬼斧神工的根雕藝術……1月25日,農歷正月初四,在高唐縣三十里鋪鎮孫莊村非遺民俗文化產品展覽大廳里,十多種非遺產品集中亮相,吸引了眾多回家過年或探親觀光客的目光。
孫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廷剛介紹,“禪石民俗手藝合作社”以非遺民俗唱“主角”,大力實施“文化興村”推進鄉村振興,收獲顯著效果,僅今年春節期間非遺民俗文化產品營銷額就達數十萬元,年前庫存產品即將售罄。“家鄉的非遺民俗文化產品饒有特色,送給遠在他鄉的朋友作禮品一定特受喜歡,我這次準備多采購些帶回去。”回家探親的孫女士說。
一幅樸素的木刻版畫喚起了來自江蘇南京孫玉菊的兒時記憶,讓她久久不舍離去。畫面上,一位慈祥的母親輕撫小女孩入睡,眼里含著萬般的柔情。這幅木刻版畫的作者是70歲非遺傳承人劉青田。劉青田師承著名版畫家程辛木,效仿古風又不拘泥一格,善于傳情而且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非遺“麥稈畫”,古樸各異、栩栩如生,備受觀眾青睞。“一幅麥稈畫大體上分成選料、制圖、構圖、熨燙等環節,加工過程十分繁雜。”麥稈畫傳承人李志海說。
李志海介紹,他把麥秸畫的制作過程分解成12道工序,每道工序就是一個就業崗位,通過傳幫帶,他已帶起一支20余人的麥稈畫專業創作團隊。麥稈畫產品線上線下都格外暢銷,截至目前,孫莊村集體收入的60%得益于麥稈畫文化產品營銷。
高唐縣是國畫大師李苦禪和山水畫奇才孫大石的故里。近年來,高唐三十里鋪鎮孫莊村在黨建引領下積極創新鄉村振興思路,主打“文化興村”戰略。孫莊村乘勢成立了禪石民俗手藝合作社,組建了以傳統書畫和非遺民俗手藝為主的創作團體,通過整合文化、人才等多方資源,大力開展“手藝新農村”非遺公益培訓,積極探索文化惠民和富民強村新路徑,非遺民俗文化藝術產業方興未艾。
為將非遺民俗文化藝術產業做大做強,孫莊村以禪石合作社為載體,匯集麥稈畫、剪紙、根雕、葫蘆燙畫等10余種民俗工藝,實行“合作社+民間藝術家協會+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種植、加工、銷售、文創“一條龍”產業鏈。王廷剛介紹,目前,孫莊村已培養40余名特色產業工人,非遺民俗文化產品暢銷四方,集體收入年增20余萬元。
據了解,高唐縣積極探索建立非遺保護和傳承機制,大力建設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館和文化產業,組織非遺項目傳承人志愿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發揮非遺人才“傳幫帶”作用,為非遺傳承搭建工藝培訓平臺,不斷壯大人才隊伍,促使老手藝煥發新生機。
2023-04-06 09:24:33
2023-04-03 16:30:09
2023-04-03 15:57:0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