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考察烏魯木齊,密集行程釋放了哪些重要信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2-07-15 09:05:54
              A+A-
              分享

                7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烏魯木齊考察。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第二次踏訪新疆這方遼闊疆域。

                天山之下,有著深深的牽掛。20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就曾到過新疆。2003年、2009年、2014年,他三次赴新疆,在天山南北留下考察足跡。

                這次在烏魯木齊,總書記先后調研一所大學、一處國際陸港區、一個社區和一座博物館。視角多元的調研行程,折射出總書記對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高度關注。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考察調研

              △7月12日至13日烏魯木齊考察點示意圖

                01

                看大學:真理綿延 后繼有人

                7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疆大學考察,了解新疆加強人才培養等情況。

                新疆大學的前身是1924年成立的新疆俄文法政專門學校,1960年正式成立新疆大學,現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個“雙一流”建設學科。

              △新疆大學。(總臺記者馮超拍攝)

                進入新疆大學正門左轉,有一條“俞秀松路”。

                沿這條路前行,有一棟蘇式黃色二層小樓,是新疆大學校史館。校史館序廳,展示著俞秀松、林基路等共產黨人的浮雕銅像。“流金歲月”“紅色傳承”“堅守陣地”等展廳,陳列著見證新疆大學近百年奮斗歷程的珍貴史料。

              △新疆大學“俞秀松路”。(總臺央視記者姚瑤拍攝)

              △新疆大學校史館。(總臺央視記者張洛嘉拍攝)

                馬克思主義理論能成為新疆大學教學科研的一塊“金字招牌”,有源可溯。

                1935年至1941年,俞秀松、林基路等共產黨人來到當時的新疆大學主持工作,茅盾、張仲實等一批進步人士也來校任教講學。

              △浮雕銅像上,右二是俞秀松,左二是林基路。(總臺央視記者張洛嘉拍攝)

                俞秀松提出“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為內容”的教育理念,將馬列主義理論作為一門必修課。當時,俞秀松親自為新生講授“開學第一課”,教材是他撰寫的《辛亥革命的教訓》。

                自此,新疆大學孕育出一大批青年馬列主義者,革命火種被廣泛撒播。

              △校史館展廳。(總臺央視記者王冰拍攝)

              △校史館內,新疆大學教學使用的1956年上海產海鷗牌照相機。(總臺央視記者王冰拍攝)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鮮明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論斷。

                在新疆大學,有一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卦O立于2020年3月,研究領域緊扣“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開。

              △研究基地的討論現場。(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從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到立德樹人、凝心鑄魂,總書記在新疆大學重點關注人才培養。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

                02

                看陸港:絲路“新港” 開放高地

                看完新疆大學這一“文教高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開放高地”——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

              △烏魯木齊國際陸港鐵路口岸綜合服務樓。(總臺央視記者馬超拍攝)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角,如果打開世界地圖來看,它正好處在歐亞大陸的中心。

                2014年4月新疆考察途中,總書記指出,“新疆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個月后,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著力打造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空間布局圖。(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今天,古老的絲綢之路上,一列列聯通內外、穿梭不息的中歐班列,如同一支支“鋼鐵駝隊”。它既是各國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更是全球產業鏈的“大動脈”。

                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是全國首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標志性工程。

              △2020年,中歐班列(烏魯木齊)集結中心被列為全國首批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總臺記者馮超拍攝)

                在國際陸港區,總書記說,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新疆不再是邊遠地帶,而是一個核心區、一個樞紐地帶,你們做的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已經取得很好的成績,再接再厲,前途光明。

                “發展是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發揮新疆區位優勢,打造內陸開放和沿邊開放的高地,為富民興疆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這也是總書記到烏魯木齊看陸港區的深意所在。

              △中歐班列通關專用窗口。(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03

                看社區:興疆穩疆 重在基層

                7月1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山區固原巷社區,了解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等情況。

                固原巷社區成立于2001年,現有1750戶、4635人。其中,少數民族居民占社區總人口的95%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

              △俯瞰天山區固原巷社區。(總臺記者馮超拍攝)

                固原巷社區的“一老一小”服務品牌,在當地很有名。“一老”是指建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提供健康理療、文化娛樂、助餐配餐等服務,“一小”則是引入“陽光巴郎”青少年之家,舉辦科普、書法、舞蹈等活動。

              △“陽光巴郎”青少年之家。(總臺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2019年9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倳洖槭鼙碚玫哪7都w和模范個人代表頒獎。固原巷社區就是受表彰的665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之一。

              △青少年國學課堂現場。(總臺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8年前赴新疆考察時,總書記說,“新疆的問題,最難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

                2020年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團結穩疆”被擺在重要位置??倳洀娬{,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

              △天山區固原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總臺記者馮超拍攝)

                興疆穩疆,重在基層。

                在固原巷社區,總書記說,我很重視社區工作。我們要把工作沉到基層,一定要接地氣,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據大家的需求來做我們的工作。

              △天山區固原巷社區居民歡送習近平總書記。(總臺央視記者王哈男拍攝)

                04

                看博物館:歷史見證 精神傳承

                溫故知新,鑒往知來。在烏魯木齊,習近平總書記還考察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這座1959年建成、總面積4.96萬平方米的博物館,是全疆最大的文物和標本收藏保護、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機構。特色藏品主要有紡織品、紙質文書、彩繪泥塑等。

              △俯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總臺記者馮超拍攝)

                博物館正在展出《新疆歷史文物展》,展陳面積3000平方米,展出文物1700多件組,真實展示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細節,也有力佐證了新疆自古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歷史文物展》選取重要文物展示新疆自先秦至清末時期的歷史。(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

              △《倉頡篇》木簡,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當天,總書記觀看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說唱展示,并同《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切交談。他指出,像《瑪納斯》這樣的文化遺產,既是少數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做好保護、傳承、整理工作,使之發揚光大。

              △《瑪納斯》說唱展示現場。(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總書記在講話中就曾提到《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這三部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

                其中,《瑪納斯》就源自新疆柯爾克孜族。這部史詩講述了英雄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前仆后繼,率領柯爾克孜人民與外來侵略者斗爭的故事,詮釋了頑強不屈、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共同體,自古就牢不可破。

                “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兩年前,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從看大學、陸港區,到看社區、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在烏魯木齊的考察行程,就是對完整準確貫徹治疆方略的鮮明宣示。

                △時政微視頻丨瞰新疆

                監制丨申勇 龔雪輝

                策劃丨彭娜

                主筆丨郁振一

                記者丨王鵬飛 張曉鵬 李曉周 王冰 馮超

                視覺丨陳括 張晶 齊歡

                編輯丨王尊

              【編輯:高長娟】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